图1-1-1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底界为地面,上界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由于对流层和地面接触,从地面获得热量,使得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通常每升高100m大气温度降低0.65℃。对流层内具有强烈的对流作用,其强度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弱,即低纬度较强而高纬度较弱,这也就是对流层厚度为什么会从赤道向两极减少的原因。对流层厚度低纬度地区为17~18km,中纬度地区为10~12km,高纬度地区为8~9km。大气层质量的75%都集中在这里,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这里的空气地比较潮湿。对流层下界,自地表向上延伸1~1.5km受地表影响最大,称为摩擦层或称为大气边界层。对流层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平衡影响最大。大气污染现象也主要发生在这一层,特别是近地面的大气边界层。
2.平流层和臭氧层
对流层顶上直至大约50km高度之间称为平流层。该层几乎没有水汽,因此空气比较干燥。垂直温度先是随高度增加而变化甚小,到30~35km高度基本保持在-55℃左右,再往上温度则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到平流层顶温度升至-3℃以上。对流层顶以上,平流层内臭氧量增加,在15~25km臭氧浓度达到最大值,称为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绝大部分太阳紫外线,阻挡了强紫外线辐射到地面,同时加热平流层,使地面生物和人类免受紫外线伤害。 3.中间层 离地表50~85km这一区域称为大气的中间层。在平流层之上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中间层的温度可降至-100℃,在该层内又出现比较强的垂直对流作用。 4.热成层 中间层之上,上界可达800km以上的大气层称为热成层。该层内大气因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得到能量,因此温度随高度而增加,并且日变化和季变化明显,昼夜温差可达几百度,由于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大部分气体分子发生电离,而且有较高密度的带电粒子,是电离层的主要分布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其变化对全球的无线通讯有重大意义。 5.逸散层 这是大气圈的最外层,离地表800km以上。由于大气向上越来越稀薄,地心引力减弱,以致一个气体质点被碰撞出这一层后,就很难有机会再被上层气体质点撞回来,而进入宇宙空间了。逸散层是一层相当厚的过渡层,其高度约为2000~3000km,该层温度也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二、大气组成 自然状态下,大气是由混合气体、水汽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汽和杂质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为78.09%的氮,20.94%的氧,0.93%的氩。这三种气体占总量的99.96%,其它各项气体含量计不到0.1%,这些微量气体包括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在近地层大气中上述气体的含量几乎可认为是不变化的,称为恒定组分。 在干洁空气中,易变的成分是二氧化碳(CO2)、臭氧(O3)等,这些气体受地区、季节、气象以及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正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含量在20km以上明显减少。近地层干洁空气组成如表1-1-1所示。表1-1-1 干洁空气的气体成分
气体 | 体积分数 | 气体 | 体积分数 |
(×10-6) | (×10-6) | ||
氮 | 780 900 | 氪 | 1 |
氧 | 209 400 | 一氧化氮 | 0.5 |
氩 | 9 300 | 氢 | 0.5 |
二氧化碳 | 315 | 氙 | 0.08 |
氖 | 18 | 二氧化碳 | 0.02 |
甲烷 | 1.0~1.2 |
|
|
大气的垂直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