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亮火攻之计失灵说起 从公元228年起,诸葛亮曾五次出兵伐魏,其中第五次出兵斜谷,与司马懿相持三月,发生了“火烧葫芦峪”之战。司马懿追入葫芦峪,一心截获蜀军粮草,不料误中诸葛亮伏兵火攻之计,欲进无路,欲退受阻,峪中烈火燃烧,司马懿仰天长叹,束手待毙。危急关头,暴雨如注,火势渐减,司马父子夺路而出,本已胜券在握的葫芦峪之战功败垂成,诸葛先生一病不起,抱憾终身。
在《三国演义》中的37次火攻战术中,诸葛亮一人就用了13次之多,诸葛亮一生喜欢在山林、谷口放火,结果葫芦峪一把火却因天降大雨而半途熄灭,这是诸葛亮火攻战术的唯一的败笔,火攻的失灵让聪明一世的诸葛亮,背上了糊涂一时的骂名,诸葛亮一直到撒手人寰之时,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屡试不爽的火攻之术居然失灵。
一千七百多年后,我们再来看“葫芦峪之战”,诸葛亮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现代气象学解释:大气对流运动引起的降水现象, 习惯上也称为对流雨.近地面层空气受热或高层空气强烈降温, 促使低层空气上升, 水汽冷却凝结, 就会形成对流雨, 葫芦峪处于山谷地带,四周处于封闭状态,当火攻的点起的熊熊烈火向上运动时,形成冷热空气的强烈对流,浓烟的微粒成了水滴的凝集核,很快形成了降水,倾盆大雨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