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 地,原因是 。
【分析】 实际大气中特别是近地面空气运动,在三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斜穿等压线.风力的大小又与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越大、气压梯度力越大,风越大,那么N地的风力较大。
【答案】 (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垂直 由高压指向低压 (3)平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成一夹角 北 风向向右偏转 (5)N N地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例4.读亚马孙平原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l)图中箭头代表空气的上升与下沉, A 处气压比南北两侧 , C 处气压比同高度的南北两侧 , B 代表潜热释放,这一过程所形成的降水类型属 。
(2)据研究,该地区地表水直接蒸发量很小,到达该地区的太阳能 80 %都消耗在 。
(3)来自本地区的水汽经上升、冷却降到地面,相当于亚马孙河总降水量的 50 % ,另外 50%的降水量来自 。
(4)近些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降水量减少了 20 % ,其原因是 。虽然降水量减少,但流入江河水量及洪水反而增加了,其原因是 。
(5)以图中环流方式进行热量传导和水汽输送的地区,在世界上还有 和 等地区
【分析】 A 地地处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亚马孙平原东临大西洋,并向大洋敞开,东南、东北信风均来自大西洋,带来丰沛的降水。亚马孙平原植被的破坏,已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对世界气候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答案】(l)低 高 对流雨(2)森林蒸腾与蒸发的水汽之中(3)经大西洋上空进人亚马孙平原的气流带来的湿润空气(4)大规模砍伐森林,使森林涵养水分作用减弱,使蒸发的水汽减少暴露的水土失去森林覆盖,吸水性差,降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迅速流失。 (5)刚果盆地 东南亚
例5.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
图1 图2 图3
1.图1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 ) A.锋面雨 B.对流雨 C.台风雨 D.地形雨 2.图2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夏季风环流 D.冬季风环流 3.图3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 A.南半球 7月等温线 B.南半球 1月等温线 C.北半球 7月等温线 D.北半球 1月等温线 【分析】湿润气流受地形影响沿山地迎风坡上升,水汽凝结成雨,叫地形雨。图2中近地面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说明海洋气压高,陆地气压低,应为夏季风环流。图3从等温线分布来看,应为南半球,在同一纬度上,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应是南半球的冬季,即7月。 【答案】1.D 2.C 3.A 例6.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9(晴)18时。监测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 A. 4℃ B.12℃ C.16℃ D.18℃ 2.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3.下午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
A.8日15时左右 B.8日22时左右 C.9日15时左右 D. 9日18时左右【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题图,图示地区中的两条相邻的等温线的温度差为2°C;通过仔细观察图示区域,9日6点左右市中心北部6千米附近温度最低5-7℃,9日15点左右市中心附近温度最高21-23℃,所以最大温差取值为14-18℃,C选项16℃正确。
2.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由题图,白天时,因是晴天,气温高;而夜晚时,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作用差,温度低,故白天晴天时,昼夜温差大。而白天是多云天气的,因云层对太阳辐射具有一定的反射削弱作用,温度低,而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温度相应较高,昼夜温差小,故选项B正确。
3.本题主要考查城市一天中最高温度的形成原因,也就是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以及赌徒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题图。9日是晴天,一天中的太阳辐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12时,而太阳辐射能量传递给地面,需要一个过程,故地面辐射最大值是13时,而地面辐射在把它所获得的热量逐层传递给近地面的大气及高层大气,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通过读图,很容易发现,该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在图示区域右侧的15时左右,选C。
【答案】1.C 2.B 3.C